查看原文
其他

佳文赏析 | 女性主义地理学及其中日研究差异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经济地理杂志 Author 张育庆等

近期美剧《Why Women Kill》(中文译名:致命女人)大火,故事讲述了发生在同一栋别墅里,不同年代三个家庭的婚姻故事:上世纪60年代的贤良主妇Beth Ann怎么都没想到丈夫背着自己出轨不断,甚至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女儿;上世纪80年代的画廊贵妇Simone发现结婚十年的丈夫一直喜欢男人,自己的骄傲被击得粉碎;2019年的精英律师Tylor崇尚开放式婚姻,却不料会被软饭丈夫及小情人联手背叛。

Why Women Kil 剧照

该剧之所以如此成功,不仅是因为精彩的剧情,更是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时代背景下女性的魅力。其实在地理学中也有这样一个以女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那便是--女性主义地理学,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地理人的角度聊聊地理学中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地理学”也称“女性地理学”或“女权主义地理学”,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流派。

提到“女权主义”这个词,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但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基本都来源于铺天盖地的网络评论:“女权不仇男,她们只是想奴役男人而已”“精神空虚的女性极易被洗脑,我身边也有女权分子,无语”“女权主义者和全世界的变装皇后是两个完全无法达成理解的群体”……


如此看来,“女权主义”一词似乎被打上了“偏激”“片面”“公主病”……等等的负面标签。但实际上,这些叫嚣着要“打倒女权主义”的“自由斗争者”他们真的了解什么是女权主义吗?

从学术角度来说,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定义是:“利用女性主义的政策和理论来探究性别和地理学是如何互相建构和转换的”。国内也有部分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把女性主义地理学定义为:“以性别、空间和地方为主题的,强调女性观点并展开两性空间行为差异的性别研究以及女性地理研究的一门科学”。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关注性别个体的身份产生的过程,重视女性特征,体现男女之间的平等权利。

简而言之,女权主义并不是将性别作为两性对抗的武器来比拼谁强谁弱、谁高谁低,相反,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将性别视作联结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桥梁,他们的目标是彻底地消除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地理学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三大社会主流运动,即: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解放了女性的思想,也为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诞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同一时期,地理学术界刚刚经历了计量革命的洗礼,地理研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西方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女性运动。在这种社会和学术背景下,女性主义地理学从人文地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了地理学中一支独立发展的多元学科。

1982年,Jan Monk和Susan Hanson联合发表的文章《On Not Excluding Half of the Human in Human Geography》被女性主义地理学者认为是女性主义地理学学科形成的标志性事件。至此,可以认为西方主流人文地理学界开始接受女性主义地理学,并把它定位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女性主义地理学紧紧围绕地理学的中心概念--空间(space)和地方(place)展开研究,其中心议题是空间、地方以何种方式体现在不同社会的性别分异结构中,研究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性别与空间研究

按照传统的二分法,空间分成公共(public)空间和私人(private)空间两部分。公共空间主要指女性的活动空间,包括妇女需求和行为与她们生活的局部环境之间的差距以及女性的通勤行为特征等,对拥有幼小子女的女性而言,家庭责任使她们的城市生活受到实质上的影响。另外,来自男性暴力的恐惧(强暴和攻击)也影响了女性的城市空间利用等,这让女性在城市景观中显得较为醒目;私人空间则涉及到家庭内部分工、角色规范,同时也包含了各种限制她们活动的方式,如紧身内衣、高跟鞋等等。


02

性别与经济关系研究

就业机会与性别的关系是女性主义地理学另一个研究的热点。

首先,两性就业机会不平等。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研究报告显示,在使用相同简历情况下,男性大学生接到面试通知的次数比女性高42%,学习成绩越好、学历水平越高的女性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受性别歧视更严重。

其次,受传统性别角色思想的影响,家务活动、生育与照料孩子以及抚养老人等家庭内部事务的责任通常都会“义不容辞”地落到了女性肩上,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女性群体在进行工作选择时会将工作时间与离家距离作为先于薪资待遇的考虑因素。和男性相比,时间弹性与通勤距离对女性工作选择的限制性更大。

03

身份、性别与政治关系

所谓“身份”,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社会地位等。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写道:“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就的)”这是说女人的行为模式都是由社会设定的,人类社会的传统风俗、观念意识等对男女之间差异的作用远远大于生理上不同的影响。而在不同地域,在性别、种族和阶级经历等先天因素与受地方文化和就业机会等地方资源的共同影响下,居民的社会地位也各不相同。女性主义地理学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研究性别与政治、经济、城市发展关系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社会空间建设的健康化合理化。

日本的妇女解放运动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国外(英语国家)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成就在1990年前后被引进日本。

1993年,女性主义地理学家吉田荣子(Yoshida Yoko)在日本地理学杂志《Japanese Journal of Human Geography》中所发表的 “Geographical Studies on Women’s Employment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Japanese Geography”被认为是日本第一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描述性别观点的文章,其中介绍了英语国家经济地理研究中有关女性在当地劳动力市场就业问题的讨论,对日本今后有关女性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述论文发表之后,吉田接着回顾了英语国家女性主义地理学在后现代主义和后福特主义背景下的研究趋势;另一位日本地理学家影山穗波(Kageyama Honami)于2000年发表了 “Gendered Space in the 1930s: The Otsuka Joshi Apartment House”一文并回顾了国外有关性别/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由此,日本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基本确立,以吉田、影山等几位日本早期女性主义地理学家联合一批年轻的地理学者组织了一系列学习小组定期到海外学习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相关知识,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翻译整理了英国地理学家吉利安·罗斯(Gillian Rose)于1993年发表的著名女性主义地理学文献“Feminism and Geography: The Limits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现如今日本在女性主义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越来越聚焦于当今社会的女性现状,如:

01

女性就业问题

在过去,日本女性的生命轨迹几乎呈现单一状:学校毕业—工作—结婚—生育—家庭主妇,或是双职工,或是等孩子长大后再就业。这使得日本女性的就业率呈现出独特的“M型”状态,但是目前放眼全球,女性就业率一直有所增加,例如美国,双职工家庭比例占总户数的49%,女性收入高于男性的户数比例已达25%,日本也在逐渐朝这个方向发展。因此,日本女性独特的“M型”就业率会逐渐向“梯型”转变。





02

女性的婚姻与生育问题

日本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口减少,生育率越来越低, 20岁过半的年轻人与过去相比未婚者增多,导致结婚率急剧下降。在过去,即使经济不富裕,男女双方想在一起就会结婚,但如今的日本女性不会与没钱的男人结婚,因为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同父母生活时的吃喝不愁的生活水准成了婚后生活的参考标准,与贫困的男人结婚后同住狭小的公寓,会降低她们的生活水平,因此目前日本社会的单身职业女性群体逐渐增多。除此之外,由于日本同中国、韩国一样,还保留有户籍制度,因此女性一旦怀孕,面临的就是“奉子成婚”或是“被迫堕胎”(目前有人推测堕胎数可能已经超过生育数),另一个选择就是少数女性可能会成为独自抚养孩子的单亲妈妈,但难以避免的就是生活贫困化。

03

女性的育儿与养老问题

即使是在当今的日本社会,双职工家庭中的育儿与养老也一直被认为是女性应该承担的责任,为了照顾年幼子女或生病的老人,一般都是妻子放弃工作成为全职家庭主妇,但是单职工又会使家庭的生活水平降低,所以日本目前针对婚姻家庭的课税制度可能会正逐渐从“配偶扣除额”结合“103万日元壁垒制度逐渐向“家庭内合并申报课税制度”或“夫妇分别申报课税制度”转变。

由于这些现实情况的羁绊,使日本的女性面临更加严峻的时空间制约,因此当前活跃在日本女性主义地理学领域的一些学者们的研究更多的从现实视角出发。


日本当代一些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学者(按英文名字首字母排序)


影山穗波(Kageyama Honami)

       椙山女学园大学国际交流学部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学;代表成果:《夏威夷的樱花和新一代的女性们》、《城市、家庭、家居--大冢女子公寓的变迁和拆除》等。

神谷浩夫(Kamiya Hiroo)

       金泽大学人类科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公共政策;代表成果:《基础都市社会地理学》《日本女性的当地录用劳动力市场扩大背景--以2000年中的新加坡事件为例》等。

久木元美琴(Kukikomoto Mikoto)

       大分大学经济学部准教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女性主义地理学;代表成果:《从地图看日本的健康、医疗和福利》《支援保育、育儿的地理学》 《东京圈育儿期女性网络利用与在线论坛的作用》等。

中泽高志(Nakazawa Takashi)

       明治大学经营学部专任教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社会学;代表成果:《女性劳动的高速增长期--问题提出和调查力的定位》《从在家就业的劳动地理学观点看对育儿期女性就业职员的NPO》等。

若林芳澍(Wakabayashi Yosiki)

       东京首都大学城市环境科学研究科教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代表成果:《职业女性的都市空间》《女性就业和生活空间的多样性--地理学视角下》等。

吉田荣子(Yoshida Yoko)

       奈良女子大学人文科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代表成果:《地理学中的性别研究、关注空间里的潜在性别关系》《冲绳县的“基地街道”与女性》等。

由井义通(Yui Yoshimichi)

       广岛大学教育学研究科教授;代表成果:《女性就业和生活空间》《广岛市女性创业支持》《在冲绳县客户服务中心的职业女性就业状况和就业支持》等。

我国关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99年,宋国臣等两位学者在《北京女性流动人口的家庭类型及其形成因素》一文中探讨了女性流动人口在流动人口家庭中的身份和地位,并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已基本形成了五大主题:

01

女性时空间研究

部分学者尝试引入时间地理学概念来研究影响女性在一天之内所能走过的时空容量及通勤特征,并从生命历程角度分析女性在不同年龄段时的时间分配。

02

女性流动人口

早期关于女性流动人口主要集中于流动人口的住房压力、心理健康以及生活状况等,然后随着人口流动程度的不断加深,许多流动人口已成为流入地区稳定的居住者与建设者,因此后期流动人口的研究内容开始向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居留意意愿、人口流动的时空结构特点等方向转变。未来流动人口的研究也将进一步将女性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作为研究重点,对女性流动人口就业压力、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加以关注。

03

女性人才

以1987-2016年30年间申报地理学科D01代码的全部青年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项目信息,以及与青年基金相关的其他各类申请和资助项目信息为例:1999年以前,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女性负责人占比还不到10%;2000-2010年,女性负责人占比快速增加,到2010年达到30%左右;2011年后突破40%,并基本稳定在这一水平上。

04

女性就业

由于女性地位的提高,大部分的中国女性开始以独立的经济个体的身份进入劳动市场,但同时受“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家庭观的影响,女性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依旧需要承担大部分家内事务,这就造就了她们独特的“双重工作者”的身份;同时,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进入生育期,女性育儿与就业之间的冲突也将被激化。

05

女性旅游市场

在女性的就业人数以及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女性对于生活品质的提升也有了更高追求,女性旅游的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女性旅游市场的开发与营销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探究的新动向。

1915年,女演员多萝西·纽厄尔引起了全国轰动,她在自己的背上写上了对平等权利的要求——女性选举权,此时是成千上万的女性在第五大道上游行之后不到一个月。两年后,纽约准许了女性的投票权,五年后,女性投票权在全国范围内被认可。这场持续许久的运动于1848年发起,最终帮助女性赢得了在美国宪法中被否认的投票权。


千百年来,尽管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却一直存在,但依旧有人前仆后继、坚定地走在女性权益维护的道路上。以我国为例:2005年,我国重新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法律中;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日趋兴盛,研究成果持续增加,研究主题不断丰富,研究队伍日益扩大,社会影响逐步增强。研究主题围绕实证和案例分析展开,研究活动着眼于个案探究,对社会、教育、文化等因素关注有限。研究内容很大程度地受到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影响,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同步。研究视角主要以性别差异入手,通过差异对比以突显女性活动特点,但此类研究只能就男女共性问题进行探讨而缺乏对女性独有特征的探寻。

我国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对女性群体投以关注时,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为地理人,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信息



张育庆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2014年3月毕业于广岛大学教育学研究科,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女性地理学、社会与文化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育儿期女性时空间行为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41901187)、辽宁省科技厅博士启动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经费项目1项、校级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中、日、英文学术论文10余篇。



詹程程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女性主义地理学、时空间行为方向研究。



高雅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女性主义地理学、时空间行为方向研究。



李虹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女性主义地理学、旅游地理方向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娜, 董慧. 女性主义地理学发展动态初探. 理论界,2013,(5): 70-74.

[2] Yoshida Y. Gender geography in Japan: the trajectory, fruits of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 Gender, Place & Culture,2019, 26(7-9): 1149-1158.

[3] 高锡章,范闻捷,冷疏影. 青年科学基金助推地理学人才成长.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2): 174-182.

[4] 大前研一. 低欲望社会.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5] Richard Ronalda, Lynne Nakanoc. Single women and housing choices in urban Japan. Gender, Place and Culture,2013, 20(4): 451–469.

[6]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https://www.natgeo.com.cn/m/.

[7] 《2019中国职场性别差异报告》.


文章来源于经济地理杂志,作者为张育庆等,经平台授权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排版整理:岳永江

责任编辑:王佳雯
审编: 王波涛
终审:顾伟男 田巍 梁龙武

猜你喜欢

  1、佳文赏析 | 美丽中国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的地理学思考

  2、佳文欣赏 | 李子柒的“城”与“乡”

  3、佳文赏析 | 《地理研究》“观点与争鸣”栏目论文推介

  4、佳文赏析 | 相互交织的全球性与地方性:基于中美两国顶级地理学年会的文献计量分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都是成年人了,要记得告诉地小联你也“”哦~👇

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